糖心视频

第20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322-23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东北大学联合主办,糖心视频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糖心视频 哲学系科技哲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承办,《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工程研究》编辑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辑部、《科学学研究》编辑部、《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哲学分析》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20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哲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糖心视频 院长任鹏教授、党委书记吕静,东亚研究院院长孙雷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糖心视频 陈凡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糖心视频 王健教授等出席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东北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19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参会。

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闭幕式等主要环节。糖心视频 陈红兵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

唐立新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年会不仅是国内技术哲学界的思想交流盛宴,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进行深入学理阐释的思想理论殿堂。他表示,“这次会议的主题十分重要,我理解的关键词有两个,第一个是新质生产力,第二个是现代化产业演进。”围绕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必须明确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逻辑:绿色化与智能化是驱动技术革命的双引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需以绿色低碳技术重塑产业生态基底,以人工智能创新赋能生产效能跃升,通过构建绿色智能技术生态,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核心动能。他强调,要以绿色和智能为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他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深入思考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健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学界同仁拨冗参会表示诚挚的谢意。她指出,陈昌曙先生关于技术与科学相区别的创见,为技术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供充分依据,为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植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自此以后,代代学人血脉相承,逐步构建起中国技术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她表示,面对新技术给整个人类带来的新挑战,技术时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日益成为技术哲学亟待回答的世界之问和全球之问。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科技强国战略提供真知灼见,推动构建中国技术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破解世界之问和全球之问贡献中国智慧。

陈凡教授表示,当今的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面对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哲学社会工作者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反思和追问技术,因此本次学术年会的举办恰逢其时。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既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又为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哲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他指出,东北大学有着深厚的技术哲学底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哲学“东北学派”,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杰出学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传承中国技术哲学文脉,推动中国技术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大会报告第一单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波教授主持大会报告第一单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基础》的主旨报告。她分别从对新质生产力的现有解读、第四次技术的特质、机器智能化带来的问题、人的身体技术带来的问题、人的精神技术化带来的问题和新质生产力的两大前提等方面展开了深入阐发。她指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以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资料自主化、劳动对象数字化重构了生产力三要素,实现了人类生产领域从物质到思想、从双手到大脑、从肌肉到心灵、从体力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的拓展。她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开启了人工智能科学的时代,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技术和伦理问题。她强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应用新型技术,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反思,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人文土壤中。

山西大学高策教授作题为《高校学科建设培育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旨报告。他从背景分析、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化的学理阐释,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他表示,高校要积极融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学研究,调整学科建设,进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他强调,高校应当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与特色化基本方向,通过头部企业协同模式、双链融合模式、全学科对接模式、产业园培育模式等四种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胡志强教授作题为《数字认知技术与认识自主性》的主旨报告。他从数字时代人类认识的新变化入手,深入探讨了数字认知技术与认识自主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指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的认知活动越来越依靠外在的认知技术,认知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的认识自主性。他表示,人的认识自主性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标志着人具有自我指导和管控能力,而过度依赖认知技术,则会损害人的认知自主性。他强调,在数字技术应用所形成的新认识环境中,应当正确认知数字技术运行原理及其缺陷,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认知技术。

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作题为《“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他从技术的多维视角、如何理解作为对象的技术以及如何把握当代技术新特点等方面作了系统讲述。他指出,当前对于技术的理解,存在着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诸多视角,其中哲学的视角对于拓宽理解技术的思想空间具有重要价值。他表示,从哲学的视角去研究技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存在,而是在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中,构成了技术与社会的综合体。他强调,技术的当代新发展给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而正视问题、迎接挑战关乎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作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的主旨报告。他表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和形成依据,为构建习近平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奠定历史基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科技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思想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大会报告第二单元

张明国教授主持大会报告第二单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波教授作题为《技术与形而上学》的主旨报告。他从技术的形而上学“化”、技术的“去”形而上学、技术与“反”形而上学等三个方面对技术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证。他指出,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工具论,海德格尔将技术视作为“集置”,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形而上学式的自主实体,进而技术批判主义成为了技术哲学的主导。他表示,面对这种对技术的形而上学式的空洞描述,学界逐渐形成一种“经验转向”的共识,以一种“去”形而上学的方式,深入技术内部,创造基于具体技术的技术哲学。他强调,随着AI时代的来临,人与AI通过技术相互构造,双重交叉创造,导致人的存在始终振荡于双重交叉的高度“不确定性”之中,使形而上学的“确定性”追求成为泡影。技术哲学将成为一种彻底“反”形而上学的技术哲学。

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作题为《什么是技术哲学?》的主旨报告。他从“什么是技术哲学”的五重遗忘、“什么是技术哲学”的探源、技术哲学的“一体多态”学科传统、新兴的技术哲学形态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技术哲学的来龙去脉。他指出,在技术哲学繁荣发展的背后,实质上存在着技术哲学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危机。他表示,应对“自我认同”危机,需要回溯技术哲学的起源,重新追问“米切姆共识”,进而融合人文派和工程派两大科技哲学,形成技术哲学的“一体多态传统”,从而塑造一种新的学科共同体意识。他强调,中国式技术哲学作为新兴的技术哲学形态正在开启“创新哲学”新形态。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工程:智能化工程生态的兴起》的主旨报告。他从生态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工程生态,以及驱动其动态演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他指出,人工智能使人工制品成为人类活动的智能伙伴,重构了工程生态中各类生态关系的框架,使数据流成为工程生态运行的“血液”,使算力网络成为其神经中枢。他表示,人工智能驱动工程生态动态演化的核心机制在于,人工智能强化了工程生态的微观、中观、宏观间的互动,强化了工程生态中的收益递增和网络效应,加剧了工程生态间的竞争态势,催生了智能化的工程生态建构方法。他强调,随着智能化工程生态的兴起,工程实践的规则正经历根本性变革,工程实践正逐步迈向工程生态实践,生态思维也日益成为决定工程生态成败的关键思维形式。

东北大学陈凡教授作题为《习近平关于人工智能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的主旨报告。他从习近平关于人工智能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以及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在顶层设计、体制保障、人才支撑、创新环境以及根本目标等方面论述了人工智能创新的理论逻辑。他表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创新重要论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工智能创新的正确领导,坚持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坚持追踪世界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坚持人工智能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坚持人工智能持续创新与安全治理相结合。他强调,系统阐释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论述,对于提升新质生产力和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分会场报告

此次会议共设四个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主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科技工程、生态文明等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分别由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担任主持人,湖州师范学院艾志强教授担任小组汇报人;     

第二分会场主题为“技术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研究”,分别由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东北大学陈佳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曲阜师范大学刘宝杰教授担任小组汇报人;     

第三分会场主题为“科技伦理治理与社会进步”,分别由厦门大学陈玲教授、清华大学张成岗教授担任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学王亮副教授担任小组汇报人;     

第四分会场主题为“新兴技术的伦理问题”,分别由河南师范大学刘科教授、中山大学潘恩荣教授担任主持人,湖南师范大学胡景谱博士担任小组汇报人。

闭幕式

糖心视频 副院长程海东主持闭幕式。

陈红兵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主题是契合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迁的,研究视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拓展的,研究深度是随着历史的积淀而不断加深的。她表示,本次学术年会内容丰富、报告精彩、讨论充分,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为交流平台,持续推进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学派。

陈凡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从事技术哲学研究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使命与担当,要把哲学研究与深入现实联系起来,使技术哲学的研究依托现实,成就现实,构成现实。他强调,从事技术哲学研究要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在继承学界前辈优秀理论成果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他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能够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实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王健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提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新发展,引发了技术哲学全新的思考,技术哲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历史、面向未来,更要基于未来、反思当下。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面对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变化,做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关照中国和世界的技术发展为自己的时代担当。